您现在的位置: 甜瓜 >> 甜瓜分布 >> 正文

济南新农人共绘乡村振兴最美画卷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3/12/19 18:01:13
中科白癜风微博 http://m.39.net/pf/a_4580332.html

  乡村要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一人富带动众人富,一业兴带动百业旺。正是层出不穷的“新农人”扎根农村,将新技术、新路子、新面貌等“新农活”带到农村,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,才绘就了如今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。

  90后“农民”与他的5个香菇大棚

  和煦阳光照射进塑料大棚里,照在崭新的菌棒上,催发出菌类独有的香气。苏树盛,今年32岁,是这些大棚香菇的主人。在村里,他是唯一一个90后“农民”,种植了5个大棚的香菇。从去年开始,他从城市回到家乡开始创业,带领着家乡的香菇产业一步步走向省内外市场。目前,他的香菇初加工车间初具规模,计划朝着预制菜方向发展。

  苏树盛的香菇种植基地位于东阿镇衙前村,这里有五个各占地1.2亩的大棚,全部种植的是“七彩香菇”,香菇的成熟速度极快,大约每隔一个月,大棚里的香菇就成熟一茬。“一定要压住心思,做农业不能有别的想法”,谈到成为农民一年以来的感受,苏树盛说,农业区别于其他行业,主要是“靠天吃饭”,还有就是一定要勤快。

  这一年来,苏树盛不断进行技术进修,从菌丝发育到成熟收获,对于中间八九个环节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,他了然于胸。一根小小的菌棒年产量大约为十斤,如今基地的年产值达到40多万元,作为一名新农人,能在创业之初有这样的好成绩,除了好学肯干,更多的是勤劳致富的结果。

  今年开始,基地购置了几台“香菇去腿机器”,对香菇进行初加工。苏树盛的想法并不仅限于此,赶上预制菜的风口,他想把香菇产业做成附加值更大的成品菜,让小“香菇”走出村子,带领着香菇产业走向全国大市场。

  念好养牛致富经走上乡村振兴路

  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。近年来,回河街道芦家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,将肉牛产业打造成助推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“新引擎”,为农民致富找门路,为乡村振兴找出路。

  走进回河街道芦家村肉牛养殖合作社,一排排整齐的圈舍映入眼帘,冲洗后的圈舍干净整洁,一头头肉牛毛色光亮、膘肥体壮,饲养员正忙着打扫圈舍、准备草料、投食喂养……

  芦家村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兆柱介绍:“我们这个养殖场成立于年,到目前为止,共有肉牛多头,总投资余万元,占地亩。”自养殖场成立以来,养牛产业成了芦家村的主打产业,并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,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,让农户通过肉牛养殖发“牛”财。

  “我每天就在这喂牛、打扫牛棚,干的活比较轻松,而且挣钱顾家两不误,比外出打工划算得多。从去年到养殖场务工以来,每年收入接近5万元。”芦家村肉牛养殖合作社职工李兆辉说。

  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,让村里有养牛想法的、具备养牛条件的村民也加入到养殖场里来,实现共同富裕。”李兆柱说。接下来,回河街道芦家村将继续做好“牛文章”,牵住肉牛产业发展的“牛鼻子”,多举措推进肉牛产业发展,拓宽村民致富门路。

  夫妻返乡种下“莓”好生活

  一大早,同为80后的王宝德、李娜夫妻在大棚里忙得抬不起头,白色的草莓花开满藤蔓,翠绿的植株上颗颗鲜红欲滴,草莓清香味扑面而来。“新下来的草莓抓紧打包,邻居们都预订好了。”收拾好红彤彤的大草莓,二人抱着小儿子坐在凳子上和记者聊起了“莓”好生活。

  王宝德、李娜,一位是承包工程的老板,一位曾是幼儿园教师,两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槐荫农村青年,如今又钻进大棚当起了“农民”,完全因为两年前的一次缘分。“因为疫情,我们的工作都受到些影响,心情不好……”王宝德回忆,当时两人和朋友来到位于槐荫区的西城高科大棚采摘散心,一进大棚就被扑面而来的泥土的芳香所吸引,“我和李娜都是农民的孩子,从小跟着父母在地里玩,虽然离开农村很长时间了,但刻在身体里的基因不会变,一闻到那股味道就知道这里的土地很肥。”

  为了确保大棚收益,王宝德兴冲冲地找到草莓种植户取经学习,还跟着师傅下地实操。回到自己的大棚,看着犁翻的土地,他的心里乐开了花,但很快,因为天气原因再加上经验不足,原本生机勃勃的草莓株出现了大面积的病害,产量骤降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“一场大雪把大棚压住了,我壮着胆子爬到棚子上扫雪,没有抓手,感觉就像趴在冰面上,稍不留神就滚下来,然后再爬上去。”王宝德说,草莓虽然甜美,但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。冬天的一个黄昏,一阵大风把保温“棉被”吹到了大棚背面,又潮又湿的保温被需要十几个人一起拖拽,王宝德连夜“摇”人帮忙给大棚盖被子,才避免了株苗被冻死。

  “今年的形势越来越好,我们又包了三个大棚,一个继续种草莓,一个种西瓜甜瓜,因为老婆和孩子爱吃嘛。”王宝德笑着说。

  “产业花开”农民富“三农”事业谱新篇

  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产业兴,则农民富;产业强,发展才有底气。莱芜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发展特色产业,增强农村活力,一幅农业兴、农民富、农村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。

  眼下正是土豆种植的好时节,在牛泉镇杨小庄村的地头上,村民们两人一组,手提箩筐,正在种植土豆。杨小庄村种植土豆已有十几年,过去一直是村民自己种植,土豆价格并不稳定。去年,杨小庄村成立合作社,撬动特色产业,实现抱团发展,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“年,在合作社的推动下,增加了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。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,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,扩大集体收入,实现共同致富。”牛泉镇杨小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亓顺迎告诉记者。

  据了解,牛泉镇以山楂、花椒、鸡腿葱、马铃薯、小米等特色产业种植为主,近年来,围绕全镇农业产业规划,牛泉镇依靠农业龙头企业、合作社带动,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。

  以花为媒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

  “千年张夏,御道花开”。以济南市第二十届杏花节为契机,长清区积极行动、系统筹划,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个大皮薄、香甜适口的张夏御杏,长在木鱼石上的黄家峪小米,传统石磨工艺制成的青杨香油……为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,张夏街道主动“引进来、走出去”,一方面大力扩大杏花节、采摘节影响力,吸引市区游客到本地采购农产品;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大型企业、高等院校、新兴媒体合作,先后在济南西部创新园、绿地中心等地举办推介会,面向城区市场推广优质农特产品,在农产品大幅提升的价格和销量上,良好的宣传效果已经充分体现。

  张夏街道巧妙利用本地张夏酒厂的基础设施和开发经验,将优质御杏与优质白酒“跨界组合”,融入御道文化元素,打造出“御道御杏酒”,突破了御杏采摘期短、储存困难的发展瓶颈,同时进一步试验开发御杏醋、御杏冻干等深加工产品,将御杏产业链不断延伸。其他农产品也结合各自特色,走上了精深加工的道路,以天然蜂蜜为原料的蜂蜜口红、以黄家峪小米精心制作的“海参小米粥”“鲍鱼小米粥”等预制菜品,就在杏花节展销会上大放异彩,成功实现了农产品从“不愁卖”到“有卖点”、“短经济”到“长经济”的转变。

  以本届杏花节为媒介,长清区实现了乡村与城市间产品、产业、人才的双向奔赴和高质量发展。长清区将以此为契机,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
  “试水”粗加工村民腰包“鼓”起来

  每个村的资源条件不同,发展产业的路径也不同,艾山街道中施家峪村在农产品种植业的基础上,延长产业链,发展农产品粗加工业,让村民的腰包“鼓”了起来。

  在中施家峪村有两大种植产业,分别是以山楂为主的果树种植业和以丹参为主的中草药种植业。“年一斤山楂次果能卖0.9元,一斤精品果能卖到1.6元;丹参每斤能卖到8元。这些农产品这样直接卖,收益还是达不到我们的预期,更不用说以此来推动乡村发展了。”中施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传文说,为了能够尽快增加山楂及中药材的附加值,村“两委”成员决定外出“取经”。实地考察后,最终决定发展农产品粗加工业。

  年中施家峪村和清泉岭村合作建成了农产品粗加工车间,安装了两条生产线,对初级产品进行清洗、筛选、切片、烘干。山楂和中草药经过这一系列加工流程后,“身价”倍增。据了解,直接收购丹参的价格一般是每斤8元,但是粗加工后,每斤能多赚4元;山楂精品果切片烘干后,能卖到每斤10元。中施家峪村在加工完本地的山楂后,还去外地收购山楂加工,年加工的余万斤鲜山楂,去掉人工及成本后,净赚20余万元。

  目前中施家峪村的农产品粗加工业,在本村收获农产品时进行加工,车间闲置时对外出租设备,每年额外收入2万元的租金。(济南日报记者:郭梦桐张春旭李树新刘晓玮高玥韩宏伟李伟高萍亓业)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ifwch.com/tgfb/1395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甜瓜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