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甜瓜 >> 甜瓜特征 >> 正文

农史小文瓜与甜瓜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16-11-25 0:49:31
作者简介

俞为洁,女,年生,浙江杭州人,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,主要从事史前农史考古、史前农业文化研究,著有《中国史前植物考古》、《中国食料史》、《饭稻衣麻——良渚人的衣食文化》等。

先秦文献中往往用一单音词“瓜”。例如《管子》一书有记载:“六畜育于家,瓜瓠荤菜,百果备具,国之富也。”《诗经》提及:“中田有庐,疆场有瓜,是剥是菹”,亦有“七月食瓜”。而《夏小正》则有“五月乃瓜”、“八月剥瓜”的记载。由《管子》一书看,此“瓜”字应是泛指瓜类,但是《诗经》和《夏小正》所记之“瓜”是泛指瓜类还是特指某一种瓜,就当审慎思之。

从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记载有“中田有庐,疆场有瓜,是剥是菹”以及《夏小正》中有“八月剥瓜”这二条材料来看,这种“瓜”是在八月收摘腌藏的。在西汉之前,中国食用瓜类中能腌菹的瓜有可能的只有冬瓜和越瓜(见下图)。(注:越瓜,亦名菜瓜、稍瓜、生瓜、团瓜,是甜瓜属的一个变种,学名(Cucumismelovar.conomonThunb)。黄瓜则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而传入的,而丝瓜、西瓜、苦瓜、南瓜等则分别首载于宋代以后的文献,只有冬瓜和越瓜虽分别首见于三国张辑的《广雅》和南朝梁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,但它们原产于中国,很可能是记载远远迟于民间的实用。到了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时期仍然只提到了腌制冬瓜(卷二)和越瓜(卷九),贾思勰所记载的腌越瓜法则是引用了时代早于《齐民要术》的《食经》。据此推测,很可能越瓜的腌制食用历史要早于冬瓜。另外,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又有“七月食瓜”的记载,《夏小正》则也有“五月乃瓜”的记载。根据清代吴其浚的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卷十六考证:“五月乃瓜,乃瓜者治瓜之辞也,瓜也者,始食瓜。八月剥瓜,蓄瓜时也,周诗则以七月为食瓜之候,盖夏之五月也。”根据西汉氾胜之的《氾胜之书》中的区种瓜法记载:“至五月瓜熟”,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用普通栽种法六、七月甜瓜也熟了:“二、三月下种,……五、六月花开黄色,六、七月瓜熟。”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详明:“二月上旬种者为上时,三月下旬为中时,四月上旬为下时,五月、六月上旬可种藏瓜。”明代王象晋的《群芳谱》同时也指出:(菜瓜)“生秋月,大小不一,止可腌,以备冬月之用。”由此看来,二、三、四月种的瓜应是五、六、七月成熟可生吃的甜瓜,五月种的应是八月成熟的用于腌菹的“藏瓜”——菜瓜(即越瓜)。冬瓜则根据《齐民要术》的记载,虽也可在二月下种,但要十月才能成熟收藏,故有“正月晦日种,二月、三月亦,……十月霜足收之”的记载,《诗经》、《夏小正》中所记之“瓜”应属甜瓜类中的瓜。

两汉以后,单音词“瓜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一身兼二职。譬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菜茹有畦,瓜瓠果蓏,殖于疆场。”《东观汉纪》:“至二年秋,天下野谷旅生,麻菽尤盛,或生瓜菜果实。”以及《后汉书》中记载:“瓜畴芋区”,这些显然系泛指瓜类。但是,更多的时候则是特指甜瓜,《礼记》、《名医别录》、《齐民要术》等书的记录能详证此点。

西汉时期,今文学者戴圣在《礼记·曲礼》中记载:“为天子削瓜者,副之,巾以絺;为国君者,华之,巾以绤;为大夫,累之;士疐之;庶人龁之。”郑氏注:副,析也,既削又四析之,乃横断之而巾覆焉。絺,细葛。华,中裂之不四析也。绤,粗葛也。累,倮也,谓不巾覆也。疐,不中裂,横断去疐而已。龁,不横断。《尔雅》曰:“疐,谓脱花处。”可见是一种可生吃的果瓜,讲究的吃法是削皮,四解再横断或仅仅横断,不讲究的连皮也不削,去蒂后,对剖开食之,甚至去了蒂后就拿着整个瓜啃食,果瓜只有甜瓜和西瓜,吃西瓜剖食,不用削皮,至于连皮的整个西瓜根本就无法啃食,何况西瓜汉时还未传入中国。甜瓜皮很薄,既可以削皮也可以连皮吃。《北史·王羆传》中也反映了这一点,文中提及:“羆性俭率,不事边幅,……客与羆食瓜,客削瓜,皮侵肉稍厚,羆意嫌之,及瓜皮落地,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,客甚愧色。”且《礼记》的记载强调去蒂,就更可以确定是甜瓜,甜瓜蒂味苦,须除却。

成书于秦汉时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记有“瓜蒂”。文献中有记载:“瓜蒂味苦寒,主大水,身面四肢浮肿,下水、杀虫毒,欬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”从所述药性及主治之症来看,即现中医方中所用之甜瓜蒂。另外,南朝梁陶弘景《名医别录·瓜蒂篇》中则记载有:“瓜乃有数种,除瓤食之不害人。”由此可见,甜瓜是吃瓜肉的即植物学上所谓中果皮和内果皮,瓤虽可食,但食之宜害病,一般都除掉不吃,可见古代中医本草中所用“瓜蒂”为甜瓜蒂。

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·种瓜篇》记载:“蔓广则歧多,歧多则饶子,其瓜会是歧头而生,无歧而花者,皆是浪花,终无瓜矣。”这种利用侧蔓结瓜的习性,正是甜瓜的特征,甜瓜的主蔓极少有结果花。贾思勰在书中是把瓜、越瓜、胡瓜、冬瓜进行分篇叙述,后三者则并不是包含在《种瓜篇》中来叙述,而是与《种瓜篇》中的“瓜”一样,各成独立的一篇,各有详细的栽培论述。而且在论述其它瓜的种植法时,常说“如种瓜法”,就象在论述种植各种蔬莱时常说“如种葵法”一样,葵菜是当时的“百莱之主”,甜瓜也该是当时的“百瓜之主”,使它能独享“瓜”之尊称。

这期间,古籍中所记瓜名日益增多,如冬瓜、越瓜、胡瓜等,但这些瓜名如同前述《齐民要术》一样,都是与瓜并列而叙,并不包含在“瓜”中叙述。由此可见,此时的“瓜”则与冬瓜、胡瓜、越瓜一样,是特指的一种瓜。

其间,许多文学作品的《瓜赋》中提到“甘瓜”这个名称。譬如西晋张华的《真人篇》有“朱李生东苑,甘瓜出西郊”,北周庾信的《和乐仪同苦热》则叙述“美酒含兰气,甘瓜开蜜筒”。之后,唐代李颀的《夏宴张兵曹东堂》则有“羽扇摇风却珠汗,玉盆贮水割甘瓜”,以及韩愈的“澄澈甘瓜灌”。这些与“瓜”一样是指代甜瓜,只是更具文学味而已。这之后的朝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偶尔延用此称的,譬如宋代范成大的《题甘瓜图》,赵山台的《甘瓜》诗。

唐朝以后,“甜瓜”专称出现,单音词“瓜”慢慢专用为泛指瓜类,但有时仍用以特指甜瓜。譬如南宋陈景沂的《全芳备祖》记载有瓜、西瓜、黄瓜;南宋吴怿的《种艺必用》则记有瓜、冬瓜、丝瓜,甚至元代初期官修的《农桑辑要》()和明代徐光启的《农政全书》中仍以“瓜,代指甜瓜。“甜瓜”一称,据现在所能查证的资料,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著述中。唐代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记载:“口臭用甜瓜子,杵末,蜜和为丸,每旦漱口后含一丸,亦可贴齿。”两宋之际,“甜瓜”一称的使用渐渐增多,宋代的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物类相感志》(相传为北宋赞宁或苏轼所作,虽一般认为是后代伪托之作,但基本上承认它是北宋末年的作品)、《本草衍义》、《琐碎录》,元朝的《农桑衣食撮要》、《王祯农书》,明代的《郭橐驼种树书》(明代俞宗本所著,假托唐代郭橐驼撰而行于世)、《本草纲目》等都有了关于甜瓜的记载。到了清代则基本上已经通用“甜瓜”这一名称,而以前用以代指甜瓜的“瓜”、“甘瓜”这二个名称极少代用了。所以,“瓜”从早期的一身兼二职,演变为专用于泛指瓜类,尤其是宋元之后,它已经几乎仅存此一职,专职专用了。

信息来源

原载《农业考古》年第1期,感谢作者授权发布,因篇幅及排版限制,编者对原文略有增删,引用请参照原文。

诚挚欢迎专家学者赐稿

邮箱:nsyjzx

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治白癜风专业的医院
有关白癜风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ifwch.com/tgtz/1672.html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甜瓜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